第5章:再下江南-《天眼尘缘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这孩子是?”王姓病人看了一眼龙丹对躘髯老人问道,老人说道:“是我的孙子,龙丹快叫伯父”“伯父”龙丹乖巧的答道。王姓病人虽然狐疑龙丹和老人的岁数差距,也没往深处想。又说:“老先生,我叫王战,在京城一机部工作,他年若是你们去京城可去找我,别的不敢说,吃顿饭还管的起”。老人说道:“我九十有八,也不知道能活几年了,说不定我这孙子长大以后要麻烦你们”,两人打着哈哈,拉起了家常。晌午的时候,王战爷两个才恋恋不舍的走了。

    龙信天天在集市上卖着生姜,算算时间,也到集合回家的日子了,就把剩下的生姜尽快的兑换成大米,等着老乡们来梅城集合。

    再说另外的19个人,离开了龙信,有去吴城镇的,有去桃镇的,不一而足,反正千岛县有几十个镇,他们的收获也是不小,尤其是龙方,徐更这几个鬼精溜滑的人,倒换的大米比龙信还要多,实在是出了龙信的想象。

    龙信一行20个人,都推着装的满满大米的独轮车,一路上哼哼着《大海航行靠舵手》,互相聊着不荤不素的黄段子,笑语欢歌的回到了龙家湾。

    龙家湾从此就有了种姜的习惯,一直发展到了现在,其中最赚钱的96年,一斤生姜竟然疯长到了12元一斤,而96年的生姜产量也到了7,8千斤,龙家湾曾经有多户人家一年的生姜收入就达到了数十万元,龙家湾彻底摆脱了贫困的现象,这是后话。

    龙丹在接下来的一年里,生活质量有了大的改善。家里不缺粮食,加上躘髯老人的嘱咐,龙信也格外对这个小儿子照顾些。龙丹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,身材也蹿高了不少,猛一看倒像五六岁的孩子模样了。

    平日里龙丹的活动也是丰富多彩,由于认识字,能看懂小人书,经常给小朋友讲着讲那,虽然有些字认不全,时间长了,龙丹竟能顺下溜来,加上胡诌八咧一番,竟然也是有头有尾。十几本小人书,村里的孩子们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,但在文化沙漠的年代,也是孩子们唯一值得津津乐道的东西。不像现在的孩子,生下来就能看电视,看动画片,几岁就玩游戏。

    一开春,龙信的日子逐渐忙碌起来。县里要修水库,龙家湾也属于灌溉区。灌溉区的农民要出民工,以工代钱支援修水库的巨额投资。每家每户都要三抽一,六口人要出勤两人,出民工一个月。龙信家里老少不均,只好自己多出勤一个月,代替两人。到三月初才回到家里,倒也没耽误种植生姜。

    种植生姜的工序很是麻烦,首先要把姜种从井窖里导上来,堆放在院子里的向阳处,用麦糠柴草盖严,再用稠泥厚厚的漫上一层。在三月初闷上姜种,大约20天后,生姜发出很多嫩芽,然后一个嫩芽一块,掰成一块块的,种在地里。现在这个年代生姜种植时间可是大大的提前了,因为有了地膜覆盖技术,不会冻坏姜种,生姜生长时间长了一个月,产量也大大的比以前提高了。那个年代可没有这样的东东。都是土办法。

    龙信忙前忙后,走东家串西家,帮助龙家湾有种植条件的农户种上生姜,总算忙活完了,大约有七八十户种人家种了能给人有发财希望的生姜。转眼到了收获季节,20多家想跟着龙信下江南的农户集合在龙信的家里,商量着如何去江南的事情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,龙信一伙20多人,浩浩荡荡来到了江南,在商定了集合日期和地点后,其他人四散离去,龙信带着龙丹再次来到了小镇梅城。

    走进躘髯老人的的家里,小龙丹高兴的扑到了老人的怀里。老人也高兴的哈哈大笑:“来了就好,来了就好”接着就问龙信道:“家里人都好吧?”“都好,都好”龙信也高兴的说道:“由于去年卖生姜换回了不少粮食,家里日子好多了,你老人家还给了那么多钱,您看龙丹的身子就知道了,比前年可是好多了”。老人瞅着小龙丹,自顾着说道:“是不错,身体也快养过来了,不过,还是差点火候,看来今年除了泡中药,还得内服一些强筋壮骨的”。

    龙信第二天就忙活着去集市了,龙丹就跟着躘髯老人一块起居行走,除了每天晚上睡觉前泡中药一个时辰,有加上了早上空腹喝下一碗老人专为小龙丹配制的强筋壮骨的汤药。虽然不太好喝,有一股浓重的中药味,小龙丹也是懂事的早,知道老爷爷不会害他,也就心甘情愿的每天早上喝下一大碗。
    第(2/3)页